
济南,这座身处内陆的省会城市,正以一场深刻的自我重塑,打破地理的桎梏,将“出海口”实实在在地搬到了企业的门前。山东港口济南内陆港的崛起,绝非简单的物流节点增设,而是一次关乎城市命运、区域经济格局与未来发展动能的重构。它向世人昭示:在新时代的开放版图上,内陆与沿海的界限正在消弭,敢为人先的魄力与智慧,足以重新定义一座城市的坐标。
这一变革源于对机遇的敏锐把握。当国家与地方层面密集出台政策支持内陆港建设与多式联运发展时,济南没有让机遇擦肩而过。它精准切入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重构的关键窗口,以182.82亩土地、4.06亿元投资,在短短一年多时间内,便让一座现代化的内陆港从蓝图变为现实,并迅速投入运营。这背后,是济南从传统“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进军的坚定决心。对企业而言,这意味着以往需要长途奔波于济南与青岛港之间的复杂外贸流程,如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从订舱、报关、查验到签发提单的“一站式”港口服务。地理意义上的不沿海,已不再成为阻碍开放的绝对因素。
功能的平移,催生了物流通道的深刻革命。济南内陆港通过“公铁水”三通道的无缝衔接,构建起“济青双中心、沿黄多基地”的协同网络。特别是“济南-青岛”海铁联运班列的常态化、公交化运行,将运输时效压缩至惊人的4.5小时,实现了“当天装货、当天发运、当天到达”。这不仅是速度的提升,更是供应链可靠性的质的飞跃。它如同一条强劲的动脉,将山东沿海的港口功能源源不断地输向内陆,并进一步辐射至广袤的沿黄流域,为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提供了坚实的物流基石。
打通经脉,更要释放效益。济南内陆港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在为企业“真金白银”的减负与赋能上。创新的业务模式与通关便利化措施,已为区域内激光设备等制造企业降低综合物流成本近300元/自然箱,累计降本近700万元。这种成本的下降,直接转化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为深远的是,高效便捷的物流体系如同强大的磁场,吸引了格力、中国邮政、比亚迪等160多家企业参与,带动上下游数千人就业,促进了高端制造、跨境电商等产业的集聚与升级,为城市经济注入了蓬勃的新动能。
驱动这场变革的,是持续不断的创新引擎。济南内陆港的智慧,深植于“一通四达”的数字化物流体系之中。“铁运达”系统让内陆港作业流程全透明;“陆海通”平台构建起多式联运线上生态;尤为关键的是与海关联合推出的“铁海E通”,实现了内陆与口岸数据的共享与监管互认,使企业享受“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便利。这不仅是技术的应用,更是规则的突破。多式联运“一单制”的复制推广,正致力于解决长期困扰行业的标准不一、责任不清难题,探索着现代物流体系的新规则。
济南内陆港的实践,其意义已超越一城一地。它生动诠释了内陆城市如何通过主动融入国家开放大局,通过模式创新与科技赋能,将区位劣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它不仅是济南打造现代化都市圈的强大助推器,更是山东深化对外开放、服务全国大局的重要战略支点。这座千年古城,正以“港通天下”的气魄,在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中,开辟出一条通往世界的“黄金通道”,其探索与实践,必将为中国广大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照亮前路。
来源:济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