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8日 星期四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济南市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2022-04-20


济政办字〔2022〕14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单位):

《济南市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4月1日

 

(联系电话:市商务局流通业发展处,66602075

(此件公开发布)

 

 

济南市加快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十四五”时期全市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构筑新时代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竞争的新优势,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流通体系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实施意见》(鲁政字〔202118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 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软硬件建设,提升流通服务产业能力,优化流通网络布局,强化流通体系支撑,创新流通业态模式,进一步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全面构建现代流通发展新优势,全力打造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省会经济圈辐射作用以及黄河流域中心城市引领作用,为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省会建设新局面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2025年,我市流通领域主要指标领跑全省,现代流通与重点产业全面融合、相互促进,在山东半岛城市群和黄河流域中的资源要素流通核心枢纽功能更加凸显,建设成覆盖全省、贯穿黄河流域、辐射全国的重要流通节点城市,初步建立起全产业链流通、全要素流通、全过程流通、全生命周期流通、全开放流通的现代流通体系。

1.流通服务产业能力进一步提升。聚焦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提升供应链服务能级,基本形成覆盖我市重点产业的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一批供应链平台与载体园区,争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争取10家以上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

2.流通网络布局进一步优化。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流通运行体系,着力提升商贸流通网络化、协同化、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和全球化水平。国际陆港陆海、河海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达到7万标箱,中欧班列开行数量达到1000列。

3.流通主体竞争力进一步凸显。培育壮大现代流通企业,不断增强现代流通治理能力。培育形成8个超百亿元的专业市场集聚功能区;骨干(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0家以上,规模以上物流企业年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年销售额达到1.4万亿元,零售额突破2200亿元。

4.传统模式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立足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流通创新与产业变革深度融合,增强电子商务赋能流通产业发展驱动力,实现网络零售额突破3000亿元,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占进出口比重达到20%以上。

5.流通环节交易成本进一步降低。充分发挥各类流通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加快推进交通设施、物流设施项目建设,优化升级商贸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农村流通体系,促进流通领域提质降本增效,推动社会物流总费用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下降,重点企业的流通交易成本下降5%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提高产业链流通供给能力。

1.推进产业链与供应链融合发展。聚焦我市重点产业,加大现代流通体系供给侧改革力度。延伸农业产业链供应体系,依托平阴玫瑰、莱芜生姜、章丘大葱等特色农业品牌,支持我市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大力发展仓储保鲜与冷链物流,推进全省农产品供应链体系建设试点工作,促进农产品“种养加” “产供销”一体化发展。提升制造业供应链服务能力,推动中国重汽、吉利汽车、山东钢铁、泰山钢铁、浪潮集团、元首针织、齐鲁制药等制造业龙头企业提高芯片、机床、模具等制造元素配给能力,强化原材料、汽车零部件、电子元器件、服装纺织等领域配套能力,发展生产服务型供应链,带动一批关联配套企业发展。着力增强生产生活消费供给能力,加快发展服务临港物流、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离岸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全球资源的链接型生产消费供给,大力发展医疗、托幼、养老等基本保障型消费供给,重点发展家装、家政、保健、文体旅游等为主的品质生活性消费供给,优化“到企、到店、到家”多向服务模式体验,提升服务品质,强化服务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的有效供给。到2025年,相关骨干企业自给能力达到50%以上,周边配套能力达到80%以上,生活必需品保障能力达到90%以上。(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农业农村局)

2.提升供应链服务产业能级。着眼供应链重塑,推进供应链创新与数字化应用,进一步提高供应链产业服务水平。支持供应链转型升级,拓展物联、数联、智联数字化应用场景,加快智慧市场、智慧产业园区、智能仓储建设,深化5G、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应用,推动供应链技术模式创新提升,促进会展、医疗、养老、文化等服务领域供应链创新应用。支持供应链模式创新,强化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供应链发展的引领作用,推动企业核心业务系统、生产设备、信息基础设施、应用软件工具等上云上平台,常态化开展断链断供风险排查。以流通标准化、定制化、精细化为目标,实现供应链与产业链的全过程融合,推进我市相关重点产业的生产、采购、库存、销售流通管理一体化,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园区综合配套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支持供应链协同发展,围绕国际航空、海运、中欧班列、国际陆港等国际干线物流通道,统筹布局物流枢纽和制造业园区,服务外向型制造业发展。大力发展面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精密设备等高附加值制造业的国际航空物流。重点发展原材料、重型装备等大宗物料运输海运班列物流。培育一批具备全球采购、配送能力的国际供应链服务商。依托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试区等战略平台,推动布局一批双向跨境电商贸易平台和海外仓,搭建全球跨境电商供应链体系,扩大国际优质生活品、消费品供给。到2025年,在美、日、德等主要市场再布局20个以上海外仓,全市经济外向度提升至30%以上。(责任单位: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科技局、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济南综保区管委会)

3.打造“平台+园区+企业”的供应链体系。加强供应链平台建设,以各类商贸流通企业、智慧商圈、仓储物流和末端配送企业为实施主体,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安全性和稳定性。加快推进盖世智慧供应链园区、山东佳怡鲁北(跨境)电商供应链产业园、济南零点国际供应链产业园、壹米腾飞物流供应链产业园等供应链载体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精准服务产业基地生产、流通的供应链基地,提升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的系统化、网络化、数字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加大企业主体培育力度,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物流领军企业,组织盖世物流、佳怡物流、维尔康集团等重点物流企业积极申报纳入省“151现代物流企业培育工程”,鼓励和引导快递企业向供应链服务企业转型;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培育一批综合供应链物流服务领先领军企业;争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城市,筛选培育优质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荐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到2025年,骨干(国家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其中国家5A级物流企业数量在同类城市中继续保持领先,争取10家以上企业被认定为全国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企业,积极争创若干全省现代流通强县。(责任单位: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邮政管理局)

(二)构建内联外通的流通网络。

4.畅通国内国际流通渠道。服务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枢纽,重点围绕欧美、日韩、东盟等主要市场,拓展全货机航线,推动开放第五航空权,基本形成覆盖全球的国际客货运航线网络布局。推动建设济南经郑州至西安、兰州、西宁的黄河流域“一字型”东西大通道。加快推进小清河复航工程济南段和小清河济南港建设,于2023年年底前完工并投入运营。大力发展国际陆(河)海联运,依托国际陆海枢纽港,开行国际铁海联运班列和河海国际联运班轮,到2025年,国际陆港陆海、河海联运集装箱吞吐量累计达到7万标箱。(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泉城海关、济南机场海关、济南邮局海关、莱芜海关)

5.推动枢纽型多式联运建设。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高标准规划建设济南国际陆港,聚焦建设国际陆海枢纽港和国际航空枢纽港,完善提升口岸功能,打造成为“公铁空水”综合性国际港区枢纽、国家重要多式联运基地、区域物流集散中心和流通产业集群主要承载地。完善多式联运体系,推进董家铁路货运中心至小清河港疏港铁路专用线项目,加快国际陆港骨干路网建设,培育多式联运主体,鼓励有实力的物流企业向多式联运经营人转型,积极开展多式联运监管模式改革试点、扩大网络平台道路运输企业代开增值税专用发票试点范围等工作。支持流通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成员国建设货物集散中心,在日韩、欧盟等30个国家和地区节点城市建设境外物流园区、仓储和分拨中心,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10家以上。加快推进欧亚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加密中欧班列(齐鲁号)图定路线开行频次,推动济南中欧班列提质增量,2025年开行量达到1000列。(责任单位:市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泉城海关、济南机场海关、济南邮局海关、莱芜海关、市税务局)

6.全面融入区域发展新布局。主动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国际陆港流通枢纽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济南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黄河流域、沿江沿海地区等重要节点的联通,打造国内主干流通通道。推动“米”字型高铁网、“两环一联十六射”高速公路网和普通国省道建设,深化省会经济圈城市合作,共建快捷高效的对外流通通道,助力省“网络化配送+分布式仓储”智慧流通网布局,推动省会经济圈流通一体化发展。加快跨黄河流通网络建设,推动冷链仓储、保税物流、电子商务、产品追溯等资源向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布局集聚,打造引领黄河中下游地区现代流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口岸物流办、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

(三)强化现代流通体系支撑。

7.做优做强流通市场。编制我市商品交易市场建设规划暨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专业商品市场升级和市区批发市场外迁,鼓励发展社区市场,到2025年,综合和专业市场总营业额突破2000亿元。鼓励专业市场开展果品、肉类、汽配、服装、茶叶等进出口业务,积极申请和推广市场采购模式试点,力争进出口额达到300亿元以上。推进长清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全力培育和支持济南维尔康肉类水产品批发市场做大做强,力争到2025年进出口额达到200亿元。(责任单位:市商务局、泉城海关、济南机场海关、济南邮局海关、莱芜海关)

8.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畅通内外贸一体化营销渠道,实施“同线同标同质”三同工程,在一般消费品、工业品领域扩大适用范围。完善内外贸调控机制,鼓励内外贸资源整合,加快构建覆盖全国、辐射全球的商品生产、采购和营销体系。畅通出口产品转内销渠道,支持适销对路的出口产品开拓国内市场,推动出口产品进商场、进超市、进街区(步行街)、进批发市场渠道。引导和支持内贸企业国际化经营,推动优势产业品牌企业、“老字号”企业通过中欧班列、海外仓、境外展会等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探索开展内外市场双地展销,培育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双循环示范企业”。 推动内外贸市场规则、监管体制、经营资质、质量标准、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等相衔接,促进内贸与外贸有机融合。搭建内外贸一体化推进平台,多渠道培育引进各类外贸主体,推动向内外贸一体化国际商贸中心转型,培育一批内外贸结合、经营模式与国际接轨的商品交易市场。(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泉城海关)

9.夯实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家物流枢纽重大项目建设,建成济南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依托我市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物流快递企业在济设立区域分拨中心和结算中心。提升普速铁路网连通度,推进铁路专线“进港入园”,加快郭家沟至大石家铁路专用线、水发国际物流园铁路专用线建设。推进遥墙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争取于2022年上半年完成可研批复,2022年下半年开工建设综合交通中心、110KV变电站等配套工程以及货运航食工程等项目。紧密推进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设施项目建设,保质保量落实项目规划要求。(责任单位:市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发展改革委、市邮政管理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10.优化升级便民商务设施。实施商圈优化行动,进一步完善便民商业等商业服务要素在内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要求及体系。支持邮政快递企业在社区、大型商超布设快递驿站、智能快件箱等服务设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积极推进全国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建设,构建标准化、智慧化、品质化的便民服务网络,到2025年,全面完成便民商业网点提质升级和新建城区建设补充工作任务,实现便民网点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1. 加强应急保障流通体系建设。健全以政府储备为基础,企业商业和产能储备为辅助,社会化储备为补充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立储备物资名录,强化粮食、能源、抢险救援、救灾救助、医疗用品等市、区县两级政府物资储备,增强实物储备和产能储备能力,建设一批综合应急物资储备库。依托骨干企业,结合各类应急储备物资特性,建立与市场高效衔接的商业储备轮换机制。提升应急物流组织水平,推进建立航空、铁路、公路综合交通紧急运输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推动危化品物流实现全过程线上监管,完善线上过程监控、异常预警、应急处置等标准化流程,常态化开展应急演练,提升物流体系抗冲击能力,争创国家应急物流核心枢纽。(责任单位:市应急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四)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12.数字赋能流通业发展。实施流通领域全行业数字化改造,培育数字化改造重点企业,对符合条件的,按工业技改政策给予支持,加快推动智慧物流园区建设,提升园区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和场站设施数字化水平。扩大智慧技术应用范围,推进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工配送一体化、信息管理网络化。加快全市34个重点电子商务园区建设,推进电子商务与跨境电商融合发展。推动建设电商直播基地、农特产品产业带直播基地,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基地。策划举办一批具有济南特色和行业影响力的直播经济品牌活动,优化提升市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功能。(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口岸物流办、市财政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13.鼓励零售业态“推陈出新”。大力发展“新零售+”,促进新零售与旅游、影视、文创、会展等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区县,将自然禀赋、历史文化、建筑风格融入特色商业街区建设和改造,推动城市记忆、文化片段、生活场景、商业空间有机融合,打造一批彰显本地特色的城市景观街区和网红打卡地。依托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和临空经济区,大力发展保税物流、保税集散等业务。做好济南机场口岸免税的监管服务工作,支持北指廊出境免税店设立运行,促进机场口岸免税业务健康有序发展。到2025年,重点发展30个夜间经济聚集区,年引进商业品牌首店50个以上,支持连锁经营便利店品牌化、连锁化、智能化发展,创建国际会展名城。(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口岸物流办、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财政局、泉城海关、济南机场海关、济南邮局海关、莱芜海关、市税务局)

14.扩大跨境流通规模。坚持以平台为引领,以项目为支撑,优化跨境电商发展环境,加快推动中国(济南)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大力推进济南综合保税区、云麓跨境电商小镇、国贸中心等跨境电商产业园区(集聚区)建设。发展跨境电商出口产业带,加快推进“9610”“9710”“9810”等业务开展。依托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济南综合保税区,大力发展“1210”跨境电商进口业务。推动知名国际跨境电商企业(平台)、运营中心、研发中心落户。发展跨境寄递物流,推进“快递出海”工程,借助济南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机遇,对济南国际邮件互换局实施升级改造,提升国际邮件快件处理能力,满足跨境新业态发展,优化济南关区邮件快件跨境及一般贸易全业态进出口服务。到2025年,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集聚区)达到10家以上,跨境电商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进出口比重达到20%。(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邮政管理局、市口岸物流办、自贸试验区济南片区管委会、济南综保区管委会、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管部、泉城海关、济南机场海关、济南邮局海关、莱芜海关)

15.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拓展流通企业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渠道,支持金融机构与供应链核心企业深化合作,基于应收应付款项、仓单货单、商业票据、购销合同等,积极开展应收账款、存货、仓单货单融资和保险、保理等供应链金融服务。支持核心企业签发供应链票据,鼓励金融机构提供贴现融资,特别是为中小微企业融资提供标准化票据服务。支持金融机构、核心企业、第三方机构等相关主体深化信息协同和共享合作,提高信息透明度和金融服务效率。鼓励金融机构搭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市属平台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并纳入省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力争培育1—2个全国性供应链金融企业(平台)。优化供应链金融监管机制,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设计、尽职调查、审批流程和贷后管理实施差异化监管,提高防风险能力。(责任单位: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口岸物流办、市商务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管部、人民银行莱芜中心支行、莱芜银保监分局)

(五)推进城乡流通一体化发展。

16.补齐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短板。完善城乡配送体系,打造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重点建设7个县级集散中心、 26 个乡镇级配送中心、100 个村级配送网点。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设,着眼打通农村物流配送链路,推行邮政、交通合作联运模式,联合“三通一达”、极兔快递等市场主体,积极探索“交快合作”“快快合作”等快递进村模式,构建多站合一、资源共享的县镇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配送体系。(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

17.强化城乡流通联动互补。认真实施《济南市城乡商业网点规划(2021-2035)》,推进镇域商业网点建设,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在镇域建设商贸中心,扶持县域商贸流通龙头企业,鼓励区县争创全省“乡镇商贸中心建设引领县”。实施汽车、家电下乡等消费活动,提升农村消费服务环境。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继续做好品牌农产品进超市试点工作,积极拓展优质特色农产品销路,提升品牌和产品知名度。推动新型经营主体、供销社、农商行深化合作,畅通农产品上行渠道,构建生产、供销、金融三位一体的农产品流通新机制。(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邮政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供销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各负其责、协同配合、狠抓落实的目标管理和工作责任制,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强化分工协作、配合联动,完善配套政策,细化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确保各项重点任务按时间节点落实到位。(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局、市邮政管理局)

(二)完善政策支持。积极做好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相关项目申报和资金政策保障工作。积极申报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仓储设施项目、城乡冷链和国家物流枢纽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和省惠民流通项目资金支持。积极推荐申报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对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的现代流通领域服务企业,及时落实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为符合条件的流通主体担保增信。稳妥推进流通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推动将流通设施和网点布局纳入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土地支持政策,支持现有高速公路用地推进物流开发,鼓励新建高速公路收费站、服务区及毗邻区域实施物流仓储功能开发。(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财政局、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口岸物流办、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管部)

(三)优化营商环境。加强重要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流通信用监管体系。推进国内贸易规则和国际流通规则相衔接,推动制度性开放。对流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精准监管,积极探索“告知承诺”“先证后核”许可试点,深化落实行政处罚“四张清单”制度。积极做好“单一窗口”推广应用,支持引导企业通过“单一窗口”办理通关业务,大力推广“提前申报”“两步申报”等通关改革措施,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司法局、市口岸物流办、泉城海关、济南机场海关、济南邮局海关、莱芜海关)




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   鲁ICP备16016742号-1   鲁公网安备37010102001404号
0531-8602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