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菏泽市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
2021-10-22

菏泽市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方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商贸物流业发展,2013年编制了《菏泽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2013—2020)》,先后出台《支持电商物流业和快递业健康发展实施方案》《关于建立促进全市商贸物流业发展工作机制的意见》等文件;2018年,市委、市政府将商贸物流业列为全市七大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部署和推进;2019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把商贸物流列入重点发展的“231”特色产业体系,商贸物流发展进入新阶段。

当前,菏泽正面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两大国家战略以及中原经济区、鲁南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等多重政策叠加的重要机遇,要充分发挥菏泽的区位、交通、产业、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立足国家二级物流节点城市的战略定位,借鉴其他城市成功经验,加快推动存量资源整合升级、增量资源功能互补,实现菏泽商贸物流跨越式发展,为菏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物流保障。

一、菏泽物流产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状况。

1.具有发展物流产业的良好交通区位优势。菏泽位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过渡地带,属于济南与郑州辐射区,200公里范围内约有1.2亿人,是鲁苏豫皖四省交界地区重要节点城市,是我省中东部地区面向中原经济区的重要窗口,区位优势明显。2条干线铁路、6条高速公路及国省道纵横交错,与内河水运共同构成菏泽的对外交通网络,近年来规划建设菏泽机场、鲁南高铁、雄商高铁,建成了2条高速公路,以高速铁路、普通铁路、高速公路、航空运输为主体,以洙水河航道、万福河航道,3条油气管线(日照东明输油管线、中石油平泰支线、中石化中开支线)为辅助的大交通运输框架已呼之欲出,具备打造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基础条件。此外,京九、菏兖日铁路和日兰、济广、德上、菏宝高速公路穿行菏泽,对外交通能力显著提升,随着鲁南、雄安至商丘高铁、菏泽至徐州、菏泽至濮阳城际铁路建设全面提速,机场、港口、出城口道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菏泽作为全国二级物流节点城市作用日益显现,为快速发展现代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物流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物流基础设施是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近年来,菏泽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市初步形成了物流园区、配送中心、末端网点等现代物流网络体系。目前,全市有物流园区23个,龙头冷链物流企业达到15家,储存能力达到近27.5万吨,佳和、三信、喜地等商贸企业大力发展的社区连锁便利店、生鲜菜店以及天猫优品店、京东便利店、苏宁小店等达到1300余家。同时,全市大力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工程,构建城乡一体化配送体系,推动“快递下乡”工程向“快递进村”工程升级换挡,已建设规范化末端网点818处、邮政便民服务站和“村邮站”7358处、村级“快递服务站”115家、智能快件箱518处,全面解决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实现了“快递下乡”100%全覆盖、建制村直接通邮100%全覆盖。

航空物流建设稳步推进。菏泽牡丹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首期按年旅客吞吐量9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6500吨设计,设9个停机位,飞行区等级为4C,跑道长2600米、宽45米,总投资19.79亿元,占地2306亩;远期按4E预留,跑道长度3200米,新建一条平行滑行道,停机位26个,航站楼面积5万平方米,通航机位12个,年旅客吞吐量450万人次。菏泽牡丹机场通航后,完善了全市物流运输方式和种类,改善了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提高了综合交通运输整体效率和效益,奠定了菏泽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基础。

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不断增强。近年来,由于发展改革、农业农村、商务部门加大对冷链物流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全市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和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截至目前,定陶区在蔬菜、果品主产区建设蔬菜果品简易冷藏库、组装式冷藏库、热泵控温控湿等贮藏、烘干设施45座;曹县在蔬菜主产地建成冷库58座;巨野县建成100吨果蔬组装式冷藏库34座、200吨果蔬组装式冷藏库3座、500吨果蔬组装式冷藏库1座,改建100吨组装式冷藏库4座,全市形成近30个小冷库群。

3.物流总量快速增长,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2020年,全市公路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分别达到1.4748亿吨和319.8148亿吨公里,分别增长1.86%、0.91%;全市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5340.57万件,同比增长47.98%;快递服务企业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2亿元,同比增长42.32%;全市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27.74亿元,同比增长24.46%;邮政行业业务总量累计完成46.75亿元,同比增长36.35%。目前,邮政快递行业拥有各类营业网点1115处。

4.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助力菏泽物流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加大对物流企业培育扶持,形成了一批所有制多元化、服务网络区域化、服务模式多样化的市场主体。截至2020年底,全市道路货物运输企业1824家(含个体运输户84家、5辆以下572户);共有营运货车61041辆,其中普通货运车10501辆、牵引车21804辆、挂车28736辆、大件运输车699辆、货物专用运输车1270辆、危险品货物运输车1191辆;道路货物运输从业人员135430人。快递企业发展迅速,“四通一达”、京东、苏宁、菜鸟等国内知名快递物流企业站相继落户菏泽。

5.商贸物流优势凸显,物流业态日益完善。紧紧抓住“互联网+”机遇,改造提升传统物流企业,引入发展现代新型业态,创新运输组织方式,推动多业联动、跨界融合发展,培育形成了一批以农产品冷链物流、生物医药物流、能源化工物流、电商快递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物流产业集群。一是冷链物流示范带动效应显现。全市12家示范企业实现冷链信息实时监控,数据直采率达到100%,有效保障了食品质量安全。同时,助推企业新增外贸出口业务,曹县海纳食品、巨野润邦、源泉食品合计新增出口业务100万吨。二是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快速发展。全市建设智慧便利店280家,山东优美家居家建设“东明U服”平台,依托“互联网+物联网”,拓宽农产品出村进城销售新途径,实现农产品统一配送进社区“一站式”服务,目前已入驻社区29个。三是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进展顺利。围绕标准托盘循环共用体系和“互联网+”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全市投入资金1000余万元,购置标准托盘6.2万个、周转筐10.2万个,用于开展带板运输、标准化作业,推动商贸物流降本增效。

6.要素保障能力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1)公路网逐步完善。构建起高速公路、普通国省道、农村公路干支相连、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络。截至2020年底,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超过2.7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522.8公里,线路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4.272%,全省占比为6.996%,G1511日兰高速、G35济广高速、G0321德上高速、G3511菏宝高速在全市境内通过;普通国省道1345.7公里,农村公路2.5万余公里,实现了县县通一级公路。菏泽第一条“四改八”高速公路日兰高速巨野西至菏泽段改扩建项目(全长46.173公里)正式通车,提升了东西向通行能力,推动了鲁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2)内河航道快速发展。《山东省内河航道与港口布局规划》中提出在菏泽境内规划建设四条航道。目前,洙水河航道已通航,巨野港日吞吐量近万吨;新万福河复航工程全长61.3公里,总投资21.24亿元,其中菏泽段约20公里,目前已完成航道工程、通航闸工程、桥梁工程交工检测,具备通航条件;郓城新河航道全长24.5公里,总投资14亿元,正在加快推进开工前期工作;东鱼河航道项目全长约110公里,正在进行规划论证。项目全部完成后,全市将有四条航道与京杭运河相连,通航里程146.9公里,约占全省内河通航总里程的11.3%。

(3)铁路网日益发达。截至2020年底,菏泽境内铁路专用线16条,布局新建铁路专用线19条,新增正线总里程约232.3公里。全市目前已有铁路总长度315公里,其中京九线154公里,新石线118公里,地方物资专用线43公里。鲁南高铁菏泽至曲阜段,菏泽境内全长71.8公里,鲁南高铁菏泽至兰考段,我省境内线路全长43.68公里,两项目共投资177亿元,2021年建成通车。雄商高铁菏泽段项目全长约145公里,总投资约214亿元,预计2024年建成通车。

(4)菏泽牡丹机场正式通航。菏泽牡丹机场为国内支线机场,总投资约为19.79亿元,占地2306.1亩,已于2021年4月2日正式通航。菏泽牡丹机场现有山航、南航、海航、成都航、春秋航、东航六家航空公司运行,已开通上海=菏泽、青岛=菏泽=西安、厦门=菏泽=沈阳、海口=菏泽=烟台、北京=菏泽、广州=菏泽、成都=菏泽=大连、昆明=菏泽=哈尔滨共计8条航线,通达13个城市,计划年底前新开通杭州、南宁2条航线。

(5)农村物流建设持续发力。曹县、成武县、单县、巨野县、鄄城县、东明县、郓城县等7个县的12个乡镇运输服务站项目入选《山东省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项目库》,其中成武县、单县、鄄城县、东明县、郓城县等5个县的7个项目列入《2019年山东省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项目库》,曹县、单县、成武县等3个县的5个项目列入《2020年山东省乡镇运输服务站建设项目库》。

(二)主要问题。

全市物流业近年来虽有较快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低水平、粗放型发展阶段,处于从传统物流向现代物流过渡阶段,与周边其他城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管理机制体制亟待理顺,政策支持力度急需加大。物流产业涉及部门多,存在“多头管”“无人管”问题,导致在规划编制、政策出台、措施落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协调,致使物流运行系统环节多、周转慢、费用高、服务差,物流统计工作薄弱,统计口径不一,指标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比较混乱。济南、郑州、临沂等周边地市出台了一系列奖补扶持政策,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支持仓储设施建设、保障物流用地、拓宽融资渠道、支持人才培育、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有力促进了物流业跨越性发展,但菏泽近年来尚未出台过支持物流业发展的专门政策。

2.缺乏系统性物流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作用不显著。全市物流业长期处于先发展、后规划状态,2013年,为规范全市物流业健康发展,市商务局编制了《菏泽市商贸物流业发展规划(2013—2020)》,启动了一批重点商贸物流设施,建设了天华物流园、济铁物流园、传化物流园等物流园区,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商贸物流的发展。但由于各个物流园区的规划背景、定位和软硬件水平差别较大,运营情况也存在很大差别。

在全市23个电商物流园中,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较少,正常运营的不到一半。天华电商物流园是目前全市功能配套相对完善、聚集程度较高、线路辐射广的综合性物流园区,有62条直达线路,覆盖18个省会城市,入驻物流快递企业122家,其中,连锁物流8家,快运、快递网点25家。大部分分散的小园区则是自主形成或利用闲置空间临时搭建,如黄河路利民物流园、长江路大鹤物流园、昆明路一带的几个小物流园等,虽然称作物流园区,但实际上只有几家货运或配货站,存在极大安全隐患。

近几年,全市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建设了几个物流园区,但绝大多数存在着“两重、两轻”现象,即:重招商、重形象,轻运营、轻管理。个别项目建成后,迟迟无法开业运营,即使运营,商户入住率也较低,如定陶区6年前引进传化物流,凭借优惠政策占有大量土地,但实际建设面积不足一半,其余部分转手到其他公司后建设了中铂物流园;菏泽陆港产业新城规划占地37平方公里,依托济铁菏泽物流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华润菏泽电力智慧能源产业园三大运营平台,重点打造以多式联运、保税物流、电商物流、城市配送等为主要功能的现代物流产业园区,但推进较迟缓。

3.物流基础设施不足,多式联运及配套服务能力弱。

(1)园区建设相对滞后。目前,菏泽东南部密集布局了传化、中铂、济铁等多个物流园区,但已建成的招商经营困难,在建的推进缓慢;西南部万福河商贸物流片区逐步成型,但仍属于传统型商贸市场,聚集效应和辐射能力亟需进一步增强;西北片区天华电商物流园是在闲置厂房基础上改造而成,受原有物业形态和现有城市功能规划限制,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快速发展需要。

(2)冷链物流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发达地区相比,全市冷库数量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冷链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高,大多数冷库以土木工程标准建设,不仅缺乏合理建筑结构,而且与现代冷链物流运营模式不相匹配;冷链运输设备数量不足,冷藏冷冻车辆普遍体积偏小,大多属于初级改造车辆。

(3)提供的服务功能较为单一。在营物流园区多局限于传统运输、仓储等基本业务,新技术应用水平较低,增值服务有限,物流基础设施之间不衔接、不配套问题较为突出,现代化仓储、多式联运等设施不足,无法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要求。

(4)快递业设施设备投入不足。随着快递业务量迅猛增长、人工成本不断提升,对自动化分拣处理设备需求与日俱增,特别是大型区域性分拨中心需求更大,但智能化、自动化分拣设备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对分拣处理场所硬件也有较高要求。目前,除天华、中铂等电商物流园区外,各县区电商物流园场地硬件普遍不符合快递分拣专业性要求,导致快递企业大多租赁旧厂房改造成分拣中心,但这种模式存在着租期短、拆迁搬离等问题,使企业在投资现代化设备上信心不足,快递时效和运营成本难以明显改善。

4.物流企业总体规模偏小,龙头企业、品牌项目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一方面,受观念制约和信任机制缺失影响,全市大多数工商企业习惯于“大而全”“小而全”生产经营模式,物流活动主要依靠企业内部组织的自我服务完成,少数企业即使使用第三方物流服务,也只是把部分物流服务业务外包,导致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需求不足,制约了第三方物流快速发展。另一方面,物流行业准入门槛低,物流企业数量不断增加,市场陷入同质化服务怪圈,给全市大中型物流企业发展经营造成了一定影响。与周边地市相比,我市物流企业数量虽然较多,但规模小、实力弱、功能单一,管理水平、信息化程度和技术装备水平不高,能提供综合物流服务和供应链一体化解决方案的不多,缺乏主导市场发展的大型运输企业(目前尚无一家运输企业达到货运一级资质,二级只有一家)和核心争力强、带动作用明显、现代化程度高的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企业。全市1600多家物流企业,仅有一家4星级物流企业(喜地物流),绝大部分物流企业注册资金较少,经营规模参差不齐,主要从事运输、仓储、配货、货代等传统物流业务,服务链条短、抗风险能力差。

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现有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企业只能提供简单的运输和仓储服务,经营模式、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物流需求。此外,冷链物流等专业化物流运输能力明显不足。商贸流通方面存在“四多四少”现象,即:商贸多、物流少,小规模市场多、大规模市场少,零售市场多、批发市场少,综合市场多、专业市场少,没有形成大幅射、远吸纳、大出大进的商贸流通局面。

5.物流业发展环境差,市场环境和诚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物流低端市场竞争激烈,不同程度存在压价竞争、偷漏税、超载和极少数经营户卷货走人现象。市物流行业协会影响力弱,作用尚未有效发挥,公路“三乱”的存在也增加了物流运输成本,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发展。从税收上看,税收抵扣返还政策运用不到位,致使物流公司成本增加,运费上涨。目前,税收政策实行发票抵扣返还制度,大型企业抵扣税款需要物流快递公司开具增值税发票,没有发票则无法抵扣税款,但物流公司开具发票将导致成本增加。同时,由于物流公司管理不规范、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致使很多物流快递公司司机为节省费用在加油时不索要发票,因此无法享受发票抵扣返还政策,无形中又增加了物流公司成本,综合测算运费价格会高出15%-20%。

6.物流运作模式粗放,物流系统性、网络化、标准化程度较低,产业融合联动不够,新模式新业态发育滞后。

物流运输经营模式比较散乱,市场上有零担运输,有包厂运输,也有购运销一体化贸易,传统物流占有较高比重。目前,菏泽物流经营者个体户较多,自身成本较低,虽然运作方式相对大中型物流企业较为灵活,但物流管理方式与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再加上很多物流商户想法简单,没有长期经营打算,既扰乱了市场秩序,也给整个物流市场运作及大中型物流企业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导致货运物流市场经营形势日趋严峻。

菏泽虽地处鲁苏豫皖四省交接处,但目前缺乏直达全国各大城市的物流网络,物流直达干线少,只有部分周边城市的区域性专线物流,虽然可以把货物发往全国各地,但多为中转且中转时间长,特别是对大件家具商品影响较大,在时效、服务等方面落后于临沂、广东等地。如圆通快递和百世快递需要把货送到济宁兖州海天物流园的分拨中心;韵达快递和天天快递需要把货送到济南和郑州;中通快递和申通快递虽然在菏泽有集散中心,但直达干线较少,简单分拣后需要发往济南、郑州、临沂等分拨中心。

末端配送与城市交通管控矛盾逐渐升级,新能源车辆保有量不多,制约末端配送模式多样化、合理化发展。4.2米蓝牌车辆标准规范亟待出台,个体游击队小货车揽货场地分散,路边乱停乱放,既阻碍交通又有安全隐患。此外,信息化程度较低。全市尚未建立统一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消费者餐桌之间的流通不畅通、农产品流通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信息反馈不对等、农产品滞销与消费者买不到合意农产品等现象依然存在;因为信息传递不畅通,全市一些地方特色优质农产品在丰收季节出现滞销现象,而相关农产品在消费端却保持较高售价;冷链物流企业之间缺少统筹的区域平台,造成区域内冷链资源整合度与利用率较低。

7.物流园区集聚承载力弱,需进一步规范提升。市区有经营场所的物流市场目前仅5个,中铂物流园区主要集中了快递分拨、仓储;传化公路港主要集中了三方配货和长途干线运输;济铁物流园主要集中大宗货物铁路运输,但离市区过远;天华物流园、顺成物流园多为专线物流与仓储,但远离批发市场且处于货车禁行范围。在县区的一些产业集聚地,缺乏匹配的物流园区,如曹县大集镇、庄寨镇,分别是全市规模较大的电商和木材加工集聚地,但周边均没有专业的物流园区,多依靠分散的快递公司或“夫妻店”“父子兵”等个体车主。物流市场建设分散、薄弱,快递物流园区少,覆盖范围小、档次低,大件商品市内多次转运,产品外运环节多,增加了物流费用,商户收发货成本增加,无法降本增效,严重影响了商贸物流业的协同发展。

8.物流专业化、国际化人才严重匮乏。政府缺乏专业物流管理与规划人员,企业缺乏物流管理和专业技术、技能人才,教育机构缺乏规范的物流人才培育途径,社会上缺乏专业咨询机构;菏泽牡丹机场航空物流目前还处于建设发展阶段,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才队伍,特别是掌握丰富航空货物运输知识、熟悉相关业务及操作、具备“开展以航空运输为核心一体化物流服务能力”的物流高级应用型创新人才;专业冷链物流人才匮乏,很多冷链物流从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冷链物流知识培训,对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认知有很大欠缺;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匮乏。

9.物流成本高、效率低,对实体经济支撑度不够。

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省发展改革委、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为14.7%,山东省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为14.5%。据测算,2020年我市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大约为15%,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推动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率下降至12%左右”,全市物流行业降本增效任务比较艰巨。

运输价格方面,菏泽目前没有大宗商品区域性分拨中心,外发货物装卸、分拣、运输等环节大大增多,大部分需发往济南、郑州、徐州、临沂、北京、天津等物流集中地进行分拨,甚至进行二次、三次中转,且菏泽物流运输短途运输线路密集、中长途线路急缺、直达专线较少,因而相对于济宁、聊城、商丘、濮阳、开封等相邻城市,运输价格相差5%左右;相对于济南、郑州、徐州、临沂、北京、天津等物流中转枢纽,运输价格相差20%-30%,并未形成辐射鲁苏豫皖四省的零单集散中心。此外,由于全市外环内黄牌照货车限行政策,使得部分企业需要二次搬倒,费用再次增加。随着人力、土地、燃料等成本不断升高,影响物流企业运营的各要素价格呈上升态势,物流企业成本上升压力进一步加大,平均利润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快递物流价格方面,菏泽相对于临沂、济宁、郑州等地偏高,虽然顺丰、申通、圆通、德邦4家市级快递分拨中心已投入使用,中通、申通、圆通、百世汇通、韵达、京东、顺丰、菜鸟等12家快递公司在各县区设立了运营中心,但全市快递行业分拨网络尚不健全,区域分拨中心少且地位不稳固,货物周转环节多,装卸货成本增加,辐射周边省市能力有待提升。同时,快递物流经营场地租金逐年提高,年涨幅在30%左右,增加了物流成本,因此全市物流成本较济宁、临沂等地也偏高。

冷链配送成本方面,由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社会软环境尚未真正成长起来,政府缺少相应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生鲜农产品种植养殖户只关心眼前效益,缺少长远打算,消费者受消费水平限制,对生鲜农产品冷链运输认识不足,导致冷链配送的生鲜农产品在销售终端价格较高导致销量过低,进而抬高产品的平均配送成本,造成恶性循环。

在快递农村配送最后一公里方面困难且成本较高。目前,全市农村快件面临业务量少、村庄分散、路程太长、道路难行等难题,导致运营成本居高不下,“快递进村”无法盈利甚至亏损运营,不能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村市场需求。

10.物流业外向度低,区域性物流枢纽作用较弱。菏泽牡丹机场运营时间较短,区域性航空物流枢纽作用尚未发挥,国际物流、保税物流刚刚起步,跨境电商规模小,国际货运能力弱。随着菏泽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封关运营和牡丹机场正常运营,将加快全市物流业对外开放进程。

二、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经验借鉴

(一)发达国家物流业发展经验借鉴。

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物流业发展的经验和做法给予的启示主要体现为:政府在物流业规划统筹、政策法规制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物流创新是经济发展转型和物流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有赖于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现代物流体系需要信息化、标准化、高素质人才和高效、智能、便捷的物流技术装备、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撑;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和资源有效整合对物流业创新至关重要,供应链一体化物流、绿色物流、智能物流、国际物流等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实现物流社会化、全球化需要大力发展统一的物流大市场,跨区域物流体系构建和物流大通道建设对于物流大市场构建和降低物流成本、提升物流业整体发展质量至关重要,是物流业真正成为国民经济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的关键所在。

(二)国内典型城市物流业发展经验借鉴。

综合分析杭州以电子商务和快递物流为特点、广州以国际物流和现代综合物流为特点、成都以国际内陆港物流港区联动为特点、郑州以空港和国际铁路港物流为特点的国内物流业发达城市的经验做法,对加快菏泽现代物流产业特别是物流园区发展的经验借鉴主要有以下几点:

1.重视物流园区的区位选择和空间布局。物流园区的功能和服务特性决定了物流园区大都布局在位于城市边缘、交通条件较好、用地充足的地方。为吸引物流、配送转运中心等企业在园区集聚,物流园区在空间布局时需考虑物流市场需求、土地价格、交通设施、劳动力成本、环境等经济、社会因素。设置物流园区主要考虑以下四方面:一是至少可以实现两种以上运输方式连接,特别是公路和铁路两种方式;二是选择交通枢纽中心地带,使物流园区布局与运输网络相适应;三是经济合理性,包括较低的地价、数量充足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等,为园区企业获得必要利益创造条件;四是符合环境保护与生态平衡要求。

2.发挥政府统筹规划主导作用。物流园区的内在本质是引导和集聚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因此不论物流园区最终的设计、建设、运营主体是谁,规划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同时规划角度不能局限于单个园区自身发展,应该从整个经济区域产业发展战略高度出发,对区域内所有物流园区的合理定位和布局进行全面综合规划。一方面,要加强对公路、铁运、水运、空运等不同性质物流平台的总体布局,强化物流平台的多样性与协调性,另一方面,要防止同类型物流平台在同一地区的有效辐射半径内重复建设。

3.提供土地使用和投资方面优惠政策。政府扶持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对园区公共服务职能的定位,认为园区建设并非单纯的追求盈利。政府对于物流园区的扶持、鼓励政策是园区成功运营、获取收益、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在园区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扮演主要投资人角色。物流园区要由政府牵头并确定,市政规划积极组织建设,并在园区建设的同时加快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政府提供优惠的土地使用和投资政策,积极鼓励社会投资,并由政府提供长期低息贷款和各类补贴。

4.加强政府对公共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府对规划的物流园区,要加快交通、市政设施配套建设,吸引物流企业进驻园区,并在促进物流企业发展的同时,促使物流园区地价和房产升值,使投资者得到回报。重视物流基础设施规划,采用政府投资与社会集资相结合方式,有重点地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5.积极推进物流信息化和智能物流建设。信息化是现代物流的灵魂,通过推广物流信息技术,使信息高度网络化,提高物流作业系统效率,特别是在物流作业各环节使用先进物流专用设备和技术,是企业提高作业效率和节约服务成本的一个主要手段。随着我国经济进入转型升级阶段,土地、人工等成本不断上升,靠低成本或扩大销售难以获得利润,机械自动化、物流自动化将成为降本增效的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产业升级需要物流机械化、自动化、标准化、智能化的技术支撑,自动化立体库、智能物流产品、物流机器人系统、智能分拣系统、自动识别与感知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和装备将成为未来智能物流发展的关键所在。

6.坚持市场化运作模式。物流园区发展须遵循市场规律,通过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营收入,提高管理水平降低经营成本。物流园区的市场化程度直接影响其运行效率和经营管理,所以要实现物流园区市场化经营管理,必须引入市场经济中的经营意识、经营机制、经营主体、经营方式等多种要素以及科学的企业管理机制,促使园区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周边先进地市物流业发展经验借鉴。

济南、临沂、郑州三市距离菏泽较近,物流业起步早、发展快、经验多,在物流园区建设、园区集聚功能发挥、龙头物流企业培育、专项政策扶持等方面值得我市学习借鉴。

1.突出物流集聚园区建设。济南、临沂、郑州三市高度重视物流园区规划建设,在物流园区规划布局上,坚持从实际出发,发挥本区域资源优势,依托产业集群、商贸市场、交通枢纽、信息科技建设物流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示范效应和联动效应。

济南市规划了“一核两枢两园多点”物流空间布局,各枢纽和园区功能分工各有侧重点,实行差异化经营,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其中,位于济南市主城区北大门的盖世国际物流园,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丰富的居民生活物资配送优势,建成了集储运、流通、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物流园区,2019年,园区实现营业收入220亿,日均人流量6万人、车流量1.2万辆、货流量5万吨,从业人员5.5万人,目前济南市正在以盖世国家示范物流园区为主要载体申报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临沂市拥有规模物流园区22个,配套建设了现代仓储区、商住服务区,拥有各类物流企业2094家,有货运专线1200多条,配货站500多家,大型三方物流公司46家,从业人员2.2万人,本地货运车辆1.8万辆,大部分服务于商城贸易的干线物流企业。郑州市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枢纽站和全国最大的铁路零担货物中转站,全市分布有大大小小物流园区近30家,仅郑州市国际物流园就集聚了香港招商局物流、新加坡丰树物流、安得物流、宝供物流、河南省公路港务局、长航中外运物流、TNT物流、丹尼斯物流、中远物流等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多达447家,该园区直达线路1864条,辐射除港澳台外的30个省、267个市、621个县。

2.充分发挥物流园区集聚效应。济南、临沂、郑州三市在发展物流园区工作中,十分重视现有物流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分散的物流企业、物流市场、物流设施设备等资源聚集到园区,形成物流、商流、人流、信息流、资金流五流融合发展局面。在临沂商城物流园内从事货运配载的业户2000多家,物流从业人员20多万人,设有专业货运配载站场15处,营运车辆2.1万台,大型停车场3处,物流配送区域北至黑龙江、西至西藏、西南至云南、南至海南,基本实现了国内全覆盖。商城年物流货运量6800万吨,货运周转量503亿吨公里,资金流量近500亿元。济南盖世国际物流园先后有1100多家物流和商贸企业入驻,特别是中远、中海、宝供、天地华宇、台湾统一、海尔、海信、国美、苏宁、格力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入驻,为园区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郑州市按照“四港联动、多式联运”总体思路,全力建设高效衔接航空港、铁路港及沿海港口的现代综合物流公路港,着力打造以“国际物流、区域分拨、城市配送”为主要功能的产城融合物流新城,与郑州航空港、国际陆港形成“铁、公、机”联动发展、优势互补的大物流产业链,成为引领带动河南大物流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先后吸引普洛斯、丰树、安得、招商局、嘉里、日通等世界500强企业,投资30亿元的京东集团“亚洲一号”项目,“四通一达”及顺丰、宅急送等全国快递行业龙头企业,全国最大的冷链物流企业—众品冷链等一大批大型高端物流项目先后落户郑州国际物流园区。

3.强化龙头企业带动。济南、临沂、郑州三市的大型物流园区中都有一个经济实力较强、经营规模较大、经营管理较好、发展后劲较大的企业集团,主导园区的建设与管理。兰田集团是临沂市最早创办批发市场和建设物流园区的两家企业之一,通过10多年的努力,相继建立了纺织品、汽摩配件、家电厨卫、小商品、五金机电、农资、教育用品等16个专业批发市场,市场占地2000余亩,总建设面积120万平方米,经营户已达1万余家,年交易额过百亿元。集团下辖建设公司、市场公司、物流公司、置业公司、客货运公司等多家二级公司和几十家三级公司,总资产12亿元,年缴税过亿元,初步形成了以批发市场为主导、商贸物流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盖世集团是盖世国际物流园的投资、运营管理商,园区资产总额达56亿元,仓储面积15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物流园区之一,获首批国家示范物流园区。郑州国际物流园区直接划归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包括两个集装箱中心站、两个公路物流港和一个综合保税港区,现已打造成能为社会提供物流信息交易、物流方案策划、仓储理货、加工包装、配送配载、商务办公、停车食宿等综合性服务的平台。

4.重视政策引导扶持。济南、临沂、郑州三市物流业的繁荣发展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初始阶段是自发性草根式运作,郊区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组织利用农民自有的土地开发市场、建设园区起步,然后在政府引导下逐步扩大规模,逐步规范管理,逐步打造特色品牌。例如,济南盖世国际物流园是由历城区华山镇盖家沟村投资建设,1998年以30万资金、300亩土地起步,涉足配货站及物流园区建设和运营,2005年由村办企业改制为股份制民营企业,后来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不断完善土地政策、规划布局、功能定位,不断规范经营管理,属于先建设后规范、先发展后完善。在政策扶持方面,三市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例如,济南市政府2016年出台《济南市加快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2017年印发《关于调整补充济南市加快物流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2020年7月发布《关于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2020-2022年)》,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物流业的政策扶持。此外,济南市政府还印发了《济南市“十三五”物流业发展规划》《济南市物流专项规划》《济南市加快推进国际内陆港建设行动计划》《济南市现代物流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等。临沂市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临沂市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重点任务分工》《临沂商城扶持发展政策》《临沂市物流标准化试点工作方案》《临沂市智慧物流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启动现代物流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确立了物流经济发展的引擎地位;连续3年设立1亿元临沂商城发展专项资金,明确了5亿元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业发展基金;落实土地、金融和税收扶持政策,对物流仓储用地按照工矿仓储用地中的仓储用地基准地价评估,加大对物流企业银行授信等融资支持力度,落实“营改增”过渡期间财政补助政策;对物流用地、市场准入、规划布局、资金扶持、税收优惠、收费管理、人才培养、组织协调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为物流园区健康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三、物流产业整合发展目标

秉持“世界眼光、一流标准、菏泽优势”理念,以新旧动能转换为统领,树立“标准化引领、供应链整合、大数据支撑、一体化运营、集成化布局、绿色化发展”思维,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并重,着力培育创新驱动、项目带动、政策促动三大动能,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国家战略及中原经济区、鲁南经济圈区域发展战略等多重政策叠加机遇,积极实施“666”发展战略,把菏泽建设成为鲁苏豫皖四省交界高效生态商贸物流集聚区、中国特色电商物流集聚发展示范区、中国智慧冷链物流名城,服务鲁苏豫皖、陆海内外联动、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区域性物流中心和商贸物流业对外开放合作新高地,促进物流数字转型、智能升级和融合创新发展,为推动菏泽经济综合实力持续跃升、沿黄流域经济社会协同发展提供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物流服务保障。

“666”发展战略:“6”,即打造六大特色物流产业集聚区(群、平台),包括国际内陆港物流集聚区、国际空港物流集聚区、医药康养物流集聚区、农村电商快递物流集群、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危化品物流运输网络平台;“6”,即六大整合方式,包括龙头企业整合、大型园区整合、信息平台整合、战略联盟整合、项目驱动整合、物流枢纽整合;“6”,即实施“六大工程”,包括枢纽建设引领工程、骨干企业培育工程、“双招双引”带动工程、降本增效突破工程、创新驱动提速工程、供应链助力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四、物流业整合发展原则

(一)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物流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政府在制定和实施物流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及统筹规划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责,大力培育发展物流市场主体。

(二)整合存量,优化增量。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分割,统筹城市与乡村、国际与国内物流体系建设,按照存量整合提升、增量补短板原则,有序、高效推进本市物流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加强物流枢纽和通道网络建设,推动传统物流业转型升级,着力培育领先领军企业,提升物流产业集聚规模和发展水平。

(三)资源共享,业务协同。通过物流大数据平台建设,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港口、园区、专业市场等物流基础设施,用供应链思维整合全产业链物流资源,推进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创新,构建“路铁港航”协同、高效、快捷的物流网络和合作共赢的物流生态系统。

(四)科学布局,错位发展。科学规划空间布局,突出重点,协同推进。各县区和重点园区要发挥自身优势,确立优先和重点发展领域,实现错位发展、特色发展,避免同质竞争。

(五)创新驱动,协同发展。统筹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市场创新和运作模式创新,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综合集成应用,提高物流信息化、智能化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实现产业联动、产城融合、区域协同发展。

(六)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加快推进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和绿色物流园区(配送中心)建设,鼓励采用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交通运输装备,提升物流组织化、网络化运作水平,构建集约高效运输组织体系,降低物流总体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促进物流业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七)实施标准,提高效率。引导企业建立健全物流标准体系,鼓励实施物流相关的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实现物流作业各环节、各类物流设施设备以及物流信息的衔接配套,推进物流设施、技术设备、数据信息等资源共享,大力推广租赁制、交换制等循环共用方式,促进物流服务体系规范、高效运转。

五、物流产业整合发展重点

服务“231”特色产业体系,重点围绕医药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电商快递物流、危化品物流、大宗货物物流、国际物流进行整合,培育培强物流市场主体,提升产业集聚度和竞争力,着力形成“六大”特色物流产业集聚区(群、平台)。

(一)国际内陆港物流集聚区。依托济铁菏泽物流园、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以及规划建设的菏泽港新万福河码头、国际贸易港和大宗商品交易中心,建设菏泽公铁水联运货物集疏运中心、保税物流中心、大宗货物交易平台和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中心。打造菏泽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区和主要增长极,国际物流大通道重要枢纽基地和区域开放合作新高地。

(二)国际空港物流集聚区。依托菏泽牡丹机场及空港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以航空物流、保税物流、进出口及转口贸易、国际采购与中转分拨、跨境电商与贸易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口岸服务型物流枢纽,打造鲁南经济圈航空客货运中心和国际物流、快递物流重要产业集聚区。

(三)医药康养物流集聚区。菏泽医药产业具有强大生产和研发能力,依托规划建设的菏泽现代医药港和四大医药园区,积极发展现代医药、中成药、颐养康健食品、医疗器械等,整合现有医药物流资源,布局建设长江以北最大的医药康养物流集聚区和医药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成为菏泽物流产业“新靓点”、医药康养物流新高地。

(四)农村电商快递物流集群。依托菏泽农村电商规模优势,积极吸引大型快递企业区域分拨中心落户菏泽,推动电商物流数字转型、智能升级,构建线下生产、线上交易、快递支撑、产城融合、服务配套的农村电商产业链,打造“电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菏泽新模式”,整合形成“两园、多点”布局的中国最大农村电商物流产业集聚区。“两园”即天华电商物流产业园、曹县电商快递综合物流园;“多点”即布局形成覆盖各县区的农村电商物流产业网络。

(五)农产品冷链物流集群。依托菏泽农产品规模优势,加快智慧冷城建设和农贸市场转型升级,构建“互联网+”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特色地产品供应链体系,带动农业生产(种养殖)、农产品流通和居民消费的绿色化、标准化、可追溯,打造“绿色菏泽”农产品品牌,构建辐射鲁苏豫皖、带动能力强大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高地,形成“一城多园”农产品冷链物流产业集群,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菏泽模式”。“一城”即中国·菏泽智慧冷城;“多园”即以银田、喜地等龙头企业引领的覆盖各县区的地特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园区。

(六)危化品物流运输网络平台。化工产业是菏泽传统优势产业,化工园区数量和产量位居全省前列。依据国家和省市危化品管理相关要求,依托东明石化昌顺达供应链平台,整合东明石化、玉皇化工、中信国安、铁雄新沙等企业危化品运输和供应链服务等业务,引进战略投资伙伴组建菏泽危化品物流运输网络平台,以承运、代理等方式归集化工产品运输等业务,并通过线上平台承接外部危化品运输业务,实现危化品运输的规模经济和安全性。

六、物流产业整合发展方式

(一)龙头企业整合。

在医药物流、危化品物流、农产品冷链物流重点领域,分别由现代医药港、东明石化、喜地冷链牵头整合,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发展绿色物流。

1.医药康养物流。依托菏泽现代医药港产城平台,整合现有医药物流资源,布局建设长江以北最大的医药康养物流集聚区和医药供应链协同服务平台。

2.危化品物流。依托东明石化昌顺达供应链平台,组建菏泽市危化品运输平台,统一整合全市危化品运输业务,或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共同组建菏泽危化品运输平台。

3.农产品冷链物流。由喜地冷链和银田农贸牵头,整合市区和部分县区的农贸专业市场、冷链物流企业,打造商贸物流智慧冷城、体验式智能仓储基地、农产品商贸物流品牌,发展商贸物流总部经济。同时,推动各县区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加快转型升级,形成“一城多园”发展格局。

(二)大型园区整合。

在大宗货物物流与多式联运、国际物流、电商物流、干支线零担物流等领域,分别向内陆港济铁菏泽物流园、牡丹机场空港物流园、菏泽港、天华电商物流园、传化公路港和中铂物流园等大型物流平台集中,推动规模集聚、转型升级。

1.大宗货物与多式联运、保税物流。引导大宗货物、集装箱物流业务逐步进入内陆港济铁菏泽物流园区和菏泽港(巨野港区、郓城港区、成武港区、定陶港区)等,保税物流、国际物流业务布局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和牡丹机场空港物流园。

2.电商快递物流。推动天华电商物流园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扩大园区规模,建设电商直播总部基地、物流创客中心、电商企业孵化基地和创新标准策源地。整合曹县大港化工和E裳小镇现有仓库厂房等闲置资源,统筹周边物流及产业项目,创新投融资模式,由市邮政管理局统一协调顺丰、“四通一达”等国内骨干快递企业、电商企业在曹县投资建设电商快递融合发展的综合性园区,推动曹县成为国内电商大县、电商强县。积极引进大型快递企业在菏泽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或区域总部,同时支持快递末端服务设施建设,加大“快递进村”政策扶持。

3.进一步引导零散的、小规模运输型物流企业进入菏泽传化公路港和中铂物流园等。

(三)信息平台整合。新建或利用已有物流信息平台对市内外运输和货物资源进行整合,实现线上线下结合,发展物流大数据产业,做大物流产业规模。支持水发天源(紫微数据)、交运集团、顺世通等企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其中水发天源(紫微数据)大数据平台作为菏泽智慧物流大数据中心平台。

(四)战略联盟整合。由政府主管部门或行业协会负责组织,推动本土物流企业并购、联合与战略重组,通过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行业集中度,共同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在干支线运输企业、零担物流领域也可采用这种方式。

(五)项目驱动整合。强化招大引强,支持本土企业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中央直属企业、重点省企进行合资合作,吸引国际国内领先的航运、供应链管理、跨国采购、第三方或第四方物流企业、快递企业分拨区域总部落户,打造具有管理决策、资金结算、信息处理、订单管理等功能的物流企业总部基地,通过引进大项目整合、带动本土物流企业,提升菏泽物流业的整体竞争力。

(六)物流枢纽整合。以济铁菏泽物流园、菏泽牡丹机场、菏泽港、鲁南高铁菏泽站、郑铁菏泽算王庄站、保税物流中心等为载体,有效整合国内外货物资源,积极发展航空物流、水运物流、铁路物流、保税物流、多式联运等业态,打造菏泽联通省内外、国内外的物流通道和枢纽平台,积极开展跨境电商及国际物流业务。

七、物流产业高质量发展措施

(一)实施“六大工程”。

1.枢纽建设引领工程。

(1)加快建设陆港型物流枢纽。统筹推进济铁菏泽物流园铁路枢纽、菏泽港(巨野港区、郓城港区、成武港区、定陶港区)枢纽及保税物流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等平台建设,实现公路、铁路、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无缝对接,有效整合各种功能。

(2)加快建设菏泽空港物流枢纽。依托菏泽牡丹机场和空港产业园区,加快菏泽空港物流园建设,积极开展航空货代、货运、仓储、国际采购与分拨、配送、保税、国际贸易、跨境电商等服务,拓展国际(地区)货运航线,不断扩大机场年货邮吞吐量,做大做强航空物流,打造菏泽物流业对外开放新高地。积极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进开通中欧、中亚和东南亚班。

(3)建设跨境贸易服务平台和监管中心。大力发展适应国际采购、国际配送、转口贸易要求的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完善口岸功能,打造进出口快捷通道,构建服务于国际经贸和营销网络、跨境电子商务的物流支撑体系和新型保税物流体系,推进“平台+”物流交易、供应链、跨境电商等合作模式。

(4)加强与青岛、天津、烟台、日照等沿海城市港口合作,打通物流海上大通道,加大与济南、郑州、西安等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城市合作力度,打通欧亚陆上物流大通道。

(5)建立与省会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和中原城市群城市间合作机制,加强基础设施、物流园区建设和物流资源整合、物流信息共享等方面的衔接协调,统筹推进区域物流一体化发展。

2.骨干企业培育工程。

到2025年,力争国家A级企业达到20家,其中3A级企业12家、4A级企业5家、5A级企业3家;主营业务收入过50亿元的物流企业10家左右,交易额过50亿元的交易批发市场6家。

(1)积极发展物流总部经济。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快递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培育壮大一批本土大型企业集团总部,重点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综合性物流、供应链管理、航空货运、电商快递、物流大数据等物流总部企业。

(2)加快推动传统物流企业向综合物流服务供应商转型。通过功能整合与延伸服务,培育一批具备较大业务规模、较强竞争力的综合供应链物流服务企业,为制造企业提供一体化供应链服务。

(3)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境内外上市、“新三板”挂牌、省内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等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拓宽融资渠道。

(4)推动物流企业并购、联合与战略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培育领先领军企业。支持本土企业与国际知名物流企业、中央直属企业进行合资合作,鼓励本土物流企业战略合作,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建立联盟,提高自身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共同开拓国内外物流市场。

(5)强化物流产业集群培育。依托我市“231”特色产业体系和商贸集聚区、工业园区、交通枢纽等,重点打造生物医药、高端化工、电子商务、农副产品和保税加工等5个特色物流产业集群,培育形成2-3个产值过100亿元的物流产业集群。

3.“双招双引”带动工程。

(1)强化招商引资(智)工作。着眼世界100强、国内50强物流企业、大型快递企业及央企、省企,着力引进一批龙头型、枢纽型、集群型重大项目。重点引进国家级、省级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及专业团队,建立物流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平台,设立物流人才专项基金,充分利用好省市人才政策。

(2)强化项目顶层设计,发挥项目引领作用。完善重大项目综合协调推进机制,依托重点园区、重点企业、保税园区等平台,着力引进航空货运、供应链管理、跨境电商、第三方和第四方物流、快递物流、物流大数据等一批带动能力强、示范效应好的重大物流项目,着力扩大有效投资。

(3)健全重点项目领导包挂、挂牌保护、节点推进、视频巡查、问题交办、联合督察、用地专供、金融特服、绿色通道、考核评价十大机制。进一步完善首问责任制,对企业需求跟踪服务到底,让企业“只跑一次腿”,推进项目建设提速增效。

4.降本增效突破工程。

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物流降本增效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7〕73号)等文件精神,采取合理措施降低物流成本,支撑实体经济发展、社会消费扩张,为农业、制造业、商贸业松绑减负,激发经济活力。“十四五”期间,全市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年均降低0.5个百分点左右,到2025年力争达到12%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各类营商支持政策,从保障物流用地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完善证照和许可办理程序、维护道路货运市场正常秩序、优化城市配送车辆通行停靠管理、推进通关便利化、落实物流领域税费政策、降低通行成本和货运收费等方面出实招硬招,确实减轻企业负担。通过持续改善营商环境,不断降低资源要素使用成本、物流税费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每年带动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0.15个百分点。

(2)完善支撑物流高效运行的设施和标准体系。加强物流枢纽、内陆口岸、集疏运场站和城乡物流网络节点等重要设施建设,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完善设施功能,积极发展绿色物流;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等先进运输方式,推动物流设施高效衔接,构建高效运行多式联运体系,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降低物流联运成本。通过推广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每年可带动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0.25个百分点左右。

(3)积极发展智慧物流,扶持各类专业化、特色化物流信息平台创新发展,通过搭建网络货运平台、推动物流信息开放共享等降低物流信息成本。支持物流业与制造业、农业和商贸流通业融合发展,推动物流社会化、规模化发展,提升企业成本控制能力、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与经营管理效率,从而降低物流综合成本、提高运营效益。预计每年可带动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0.1个百分点。

(4)培育骨干物流企业,鼓励支持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等,推进物流作业和服务流程标准化,提高作业效率,降低物流企业运营成本。预计每年可带动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降低0.05个百分点。

5.创新驱动提速工程。

(1)鼓励物流业技术创新,加快5G、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无人技术等的推广应用,推动物流数字化、可视化、协同化,构建“数字驱动、协同共享”产业生态体系,推进智慧物流加快发展。

(2)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提高物流技术及装备的应用能力和范围,提升现代物流和供应链管理服务系统化、网络化、信息化、规模化、标准化和国际化水平。

(3)创新高效便捷物流新模式,大力发展“互联网+”车货匹配、“互联网+”运力优化、“互联网+”运输协同、“互联网+”仓储交易等新模式。积极发展物流金融、跨境电商、智慧物流、供应链物流、第四方物流等新业态,推行社区新零售模式。

6.供应链助力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1)推动供应链标准化建设,打造智慧供应链平台,提高供应链协同效率。以各类商贸流通企业、智慧商圈、仓储物流和末端配送企业为实施主体,打造供应链协同平台,以平台为核心完善供应链体系,增强供应链协同和整合能力,创新流通组织方式,提高流通集约化水平。

(2)推进供应链企业培育,形成一批上下游协同、智能化连接、面向全球的现代供应链示范企业和服务平台。加快发展具有供应链设计、供应链物流、供应链金融、信息追溯和咨询管理能力的专业物流企业,提升供应链管理服务水平。

(3)推动产业联动融合,构建供应链产业链生态圈。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建立面向企业用户的一体化智慧供应链管理服务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商贸业融合发展,探索“商贸+互联网+物流”融合发展新模式;推动物流业与农业融合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和农村电商发展,助力农民增收和脱贫攻坚;促进交通物流融合发展,提高综合效率效益和服务水平。

(二)完善保障体系。

1.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全市现代商贸物流产业专班职能,统筹协调发展规划、载体建设、产业政策、运行调控等重大问题,明确部门职责,任务细化到部门单位和责任人。

2.强化政策扶持。将物流项目用地纳入全市年度土地供应计划,落实物流企业大宗商品仓储设施用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及其他优惠政策。设立现代商贸物流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物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物流业态、模式和技术创新,对引进的纳入国家、省重点支持建设和发展的物流项目、物流企业(园区)及物流专业人才等给予补助等。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获得国家3A、4A、5A级物流企业,新评为国家三星、四星、五星级的冷链物流企业,新认定为国家三级、二级、一级绿色仓库的物流企业,被评为国家级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甩挂运输试点企业的物流企业,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全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的企业,在我市新增设立省级总部或区域总部法人的物流企业,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

鼓励物流企业入园集聚发展,对当年新引进中小微物流企业入园数量达到50家、100家、200家的物流园区,对新建或提升改造的园区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产品服务型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

支持航空物流发展,积极拓展国际(地区)航线,对新开通航线给予财政资金支持;支持内河运输发展,对开行内河航道项目给予一定额度的资金支持。

3.强化金融支持。支持物流园区采取债权、信托等多种途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提供信贷担保,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现代物流业,鼓励设立多层次物流投资基金和天使基金。做大做强物流产业基金,支持物流金融发展,加大对现代物流业金融支持力度。鼓励物流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上市重点企业,探索物流企业融资新模式。

4.强化人才保障。把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纳入全市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设立物流高层次人才专项基金,具体支持政策执行菏泽市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规定。完善引才、育才、用才等政策,重点引进和培养物流学科带头人、国际化物流高端人才、物流管理与技术应用人才;建立市物流高端智库,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中介组织作用,推动物流行业产学研结合,创新产学研政用合作模式。

5.强化应急保障。建立统一协调、反应迅捷、运行有序、高效可靠的应急物流体系,完善物流设施功能,推动增量设施与存量设施互联互动、资源共享,构建“枢纽+通道+网络”现代综合物流体系。规划建设集多种应急需要为一体的物流中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应急物流运作能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加强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建设,提升应急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应急保障能力。




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   鲁ICP备16016742号-1   鲁公网安备37010102001404号
0531-86026117